最新消息:

女作家半夏新作《与虫在野》呼吁中小学生“博物生存”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手机广告位-内容广告位一

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文凌)许多中小学生都订阅《博物》这本杂志,但有多少孩子真能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创作?12月23日,女作家半夏带着她的新作《与虫在野》来到云南大学附属中学,向中学生们讲述她5年来在大自然中用手机拍虫子、为虫子写自然观察笔记的故事。她倡导孩子们向自然学习,“世间所有生命和谐相处获益者,最终是人类自己”。

  半夏(原名杨鸿雁)是云南日报高级编辑、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,出版有长篇小说《铅灰暗红》《忘川之花》《潦草的痛》《心上虫草》《活色余欢》及纪实作品《看花是种世界观》等。2019年她的新作《与虫在野》出版仅3个多月,便受到读者的关注,先后获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主办的2019年度十大自然好书奖 、《十月》文学杂志 “琦君散文奖” 。

  5年来,半夏用手机近距离拍摄了上万张草边路边河边树上、城里公园和山野林间、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各种虫虫,在镜头中看到虫虫的江湖世界和它们的生存、爱情、繁衍,惊叹虫虫几亿年来在地球上生存的非凡技艺。她孜孜不倦地查阅资料,撰写自然观察笔记,最终完成了收录有400余张照片和15万多字的《与虫在野》。著名作家刘醒龙认为,书中介绍的几百种昆虫,是一本可以“跟随自己行走的微型昆虫博物馆”。

  半夏摄影

  “这五年的经历让我致敬小虫虫,虫虫渺微,但关乎天和地;人命关天,虫命其实也关天。”半夏说,“自然对我们人类讲很多话,但是人只聆听了一点点。”

  半夏说,现在很多孩子“欠缺对自然的常识,他们有多久没有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,仔细地欣赏一朵野花,尝试与一只虫子对话了?”在她看来,博物教育与科普不同,科普是别人将知识给你,而博物则是自己认知、观察、研究自然,最终爱上自然、寄情自然。

  半夏摄影

  半夏告诉孩子们,面对虫子,我们人类也变得天真,怎样脑洞大开地想象都不为过。她说,现在的记录方式是多元化的。用手机拍昆虫,是想倡导大家关注身边微小的东西。每个人坚持下去,慢慢都会有一本自己的自然观察笔记,“我们跟花、树、虫都在一个城市生活”。

  半夏用手机拍虫子的“荒野侦探”生活,引起了云大附中学生的极大兴趣,有的孩子向半夏提出了稀奇古怪的问题;有的孩子现场画下他们记忆深刻的虫虫和植物。

  半夏在云南大学附中的分享,是第二届“中国自然好书奖”阅读推广的第二站。该奖项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林学会指导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,以“推广自然阅读理念,传递和谐自然生态和人文关怀”为宗旨,专门评选以自然为写作主体的公益图书奖项。奖励那些在传递自然知识、传播人文价值、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卓越成绩的作品。(文化副刊部编辑)

转载请注明:scratch少儿编程网 » 女作家半夏新作《与虫在野》呼吁中小学生“博物生存”

与本文相关的文章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手机广告位-内容广告位二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手机广告位-内容广告位三